
合肥赤阑桥畔,家有着厚重的百支历史积淀。近年来,文艺以赤阑桥为中心,社团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通过资源整合,家建设社区文化,百支不仅打响了“赤阑桥文化”品牌,文艺为群众的社团文化生活搭建起平台,也为社区治理寻找新路径。家 街道帮社区文化找到“家” 老城区老年群体居多,百支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文艺需求量大。但一直以来,社团很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苦于经费紧张、家没有场地等问题,百支群众无处活动,文艺社会组织和文艺团队也没有开展活动的空间。如何给社区文化找个“家”?芜湖路街道一直在尝试。 位于桐城路上的赤阑桥文化艺术中心,之前是一座旧楼宇,这两年被街道收回后,重新包装。如今,这里不仅成为周边居民和文艺社团的“大本营”,还有赤阑桥百家谈、孵化园、大食堂、阅读微空间、国学堂、白石书院、流动党校等功能室和活动项目,满足了辖区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。 从2014年起,芜湖路街道陆续收回原出租的一批房屋,并投入资金精心装修,建成了2000余平方米、规格较高的赤阑桥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社区文化活动用房。同时,通过动员中铁四局等辖区文化联盟单位对群众开放文体设施,实现文体资源共享,进一步扩大群众文化场所。 据介绍,芜湖路街道采取“一拖三”模式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,即赤阑桥文化艺术中心、金玫瑰文化艺术中心、金江苑文化艺术中心分别带3个服务站。每个中心是文化艺术中心、党群服务中心、睦邻中心“三心合一”,各社区文化服务站是文化站、党群服务站、睦邻服务站“三站合一”。 基层群众文艺生活丰富 每年,芜湖路街道文化艺术节都堪称一场“小春晚”。从传统戏曲到时尚街舞,从琴棋到书画,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居民们带来了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。 早在2015年,为丰富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芜湖路街道便开始筹建赤阑桥文化艺术中心,并将散落在辖区的100多支文艺团队串成体系。“一方面群众文艺团体的活跃,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;另一方面,我们也在积极搭建文化平台,给居民提供更多的舞台。”芜湖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该街道文艺团队涵盖31种文化形式,按照相通、相近原则,100多支队伍被整合为十大社团:舞蹈社、国学文化园、书画馆、梨园社、体育健身俱乐部、门球学校、棋苑、音乐园地、非遗文化传承点、大讲堂等。街道直属文艺团队共有61支、8600余名会员。“我们还在不断发掘和培养中科大旗袍队等多支辖区文艺团队,发挥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园作用,为社团提供注册、资金申请、活动支持等服务。” 街道免费为各社团提供活动场地,定期开展朗读、书画、戏曲、歌舞、手鼓、旗袍等群众文化活动,培育出了一批精品团队。别看只是社区文艺团队,专业化的管理、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,让他们逐渐有了影响力。 王珊珊舞蹈团、水之莲艺术团、天芳歌舞团等团队是目前非常活跃的草根文艺团队,在合肥业余文艺团体里也有着非常高的水准。他们不仅经常登台表演,推出优秀成熟的作品,在全省乃至全国性比赛和演出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,有的团队还登上春晚,走出国门。 文化建设探索社区治理 在芜湖路街道赤阑桥党群服务中心一楼,有着合肥首家“社区食堂+阅读空间”。这是街道积极探索的养老服务新模式。食堂辐射周边5个社区,每天有400人在此就餐,食堂还为辖区“三无”老人提供免费午餐,社区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。 不仅如此,该街道还利用手表厂旧厂房,与企业联手,建成全省首家“1+X”PPP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、老年教育、休闲保健、送餐、家政、日间照料、临时寄养等多种服务。 挖掘老城文化,延续城市文脉,芜湖路街道依托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,大力发现、培养和发扬草根文化,突出“养老文化”,让老城区文化更具活力、充满魅力。特别是在“养老文化”上做文章,引进市场化和社工组织,开展舞蹈、国学、书法等多种文化教学、演出和娱乐活动,探索老年教育序列化、多样化、大众化、社会化、精品化、品牌化新路径。 作为包河区老城复兴的重要区域,芜湖路街道辖区文化资源多,社区居民享受少;群众文艺团队多,文化活动阵地少;社区治理方法多,社会治理有效手段少……针对这些问题,街道积极探索,通过打造“孝道、互助、健康、娱乐、志愿”五种文化,在社区文化和社区居民之间搭建桥梁纽带,打造新型熟人社会,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。 李多庆黄涛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吴碧琦 |